2017年5月22日星期一

消失中的地景:结霜桥的人文与历史记忆

消失中的地景:结霜桥的人文与历史记忆


主讲人:赖启健(新加坡科技与设计大学建筑系客座副教授)、黄子明(自由撰稿人、南洋理工大学访问研究员)、韩雪梅(戏剧盒驻团艺术工作者)
主持人:张英豪(南岛成员)
地点:城市书房
日期:2017年5月28日(周日)
时间:下午2点半

论坛简介:


已有80多年历史(20世纪30年代至今)的双溪路跳蚤市场(俗称“结霜桥”),多年来数次面临结业的危机,都化险为夷。不过,今年2月中六个政府部门与机构发出联合文告,宣布结霜桥必须为住宅与商业发展让路,最后一天营业日为7月10日,其结业眼见势在必行。

旧货环保商联谊会会长许永坤与一群热心人士为了保留市场,即时发起签名请愿,目前共计四千多人署名。请愿书里提出几项观点,认为结霜桥代表新加坡的一种草根传统,也是市民与游客体验文化遗产的好场所,希望至少能够物色新地点来重新安顿整个市场。而近期有人冒名许永坤寄恐吓信和冥纸给本地政要,更为结霜桥蒙上阴影。

结霜桥向来被视为是一个具有草根文化的地方,但随着地景空间丶人口结构,以及消费形态的改变,结霜桥所承载的文化记忆、一个地方的情感连结,已然要让路给发展。沉埋记忆是岛屿的宿命吗?人的记忆与情感积淀如何得以深耕?文化如何可以保育?而结霜桥仅是新加坡不断消失的众多地景之一。远的不说,近的就有咖啡山、达哥打弯和梧槽坊。南岛这次很荣幸邀请三位主讲人——赖启健、黄子明和韩雪梅,分别从结霜桥的地景变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个人情感记忆与地方历史的交织,以结霜桥为聚焦,探讨新加坡不断消失的地景对新加坡的人文与历史记忆的冲击。


活动页面链接: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808478025966328/?acontext=%7B%22ref%22%3A%22106%22%2C%22action_history%22%3A%22null%22%7D


2017年3月21日星期二

《南岛誌》新書發布會暨座談分享會“什麼是()實踐?有關新馬這回事”

《南岛誌》新書發布會暨座談分享會“什麼是()實踐?有關新馬這回事

日期:2017年3月26日(週日) 
時間:下午2-330時 
地點:新加坡城市書房 City Book Room

由“南岛”第一次独立出版的《南岛誌》,整理过去的讲座记录,不只为了保存一份纪录而已。有感于我们面对的问题,在短时间内不一定已经解决,希望《南岛誌》的面市,能让大家了解哪些问题曾被讨论,激发的思考是什么等;同时看见在新加坡大学校园,仍保有一块让思想自由呼吸的绿地,以其特有的形式创造对话的条件,展现对人与社会的关怀。目前南岛虽以新马议题为讨论基础,但在未来条件允许下,或将伸延至新马与周边社群的关系。

《南島誌》簡介


本書收錄了從2011-2013年間,南島主辦過的十場講座。在議題上,這十場講座的內容渉及新馬兩地課題;形式上也有對談、研究生分享等。其中四篇與新加坡密切相關,談論的課題有:新加坡早期鄉村圖貌、文化遺產保存及國族記憶建構中記憶處理的問題。另五篇則關注馬來西亞公民運動與反公害運動、新媒體與身份認同建構、馬共歷史、獨中與社區關係。其外,還有一篇主要探討宗教對同性戀的態度與立場,特別是新馬地區的情況。本書旨在為演講中提出的議題提供解讀和參照,冀能深化更廣大的讀者思考,對這些議題予以更多關注。

【目錄】

1. 馬共來到我身邊!——我的研究與田野分享
主講人: 潘婉明
2. 吶!黃明志——“自我與他者:黃明志現象談
主講人:蘇穎欣、張英豪、李成鋼、黃凱德
3. 喝一杯濃濃的KOPI-O——咖啡山考察成果分享
主講人:李俊賢、陳秀君、陳雁妮
4. 百年重話晚晴園——幾點個人觀察與歷史反思
主講人:陳丁輝
5. 馬來西亞1.0:權威政治的要素與其解構
主講人:黃進發
6. 《反公害運動與公民實踐》分享會
主講人:李成鋼、陳秀君、魏江龍、林威義、張俊華
7. 我的家在山芭 ——新加坡鄉村的分布圖貌
主講人:吳慶輝
8. 同志與宗教——從幾則爭議談起
主講人:歐陽文風
9. 沙城:電影.歷史.記憶
主講人:巫俊鋒、柯思仁
10. 馬來西亞華文獨中與社區的共生關系—以麻坡中化獨中為例
主講人:陳維武、愛薇、邱姝敏
欢迎大家出席3月26日(星期天),下午2点,于 新加坡 城市書房 City Book Room 的《南岛志》发布会!到时见!

活动页面链接:https://www.facebook.com/citybookroomsingapore/photos


南岛与华裔馆联办《南岛学堂》第四讲“论新谣1990年代以后的接受”

南岛与华裔馆联办《南岛学堂》第四讲“论新谣1990年代以后的接受

日期:2016年9月9日(周五)
时间:下午230-4时
地点:南大华裔馆二楼讲堂

【讲题大纲】:
新谣在1980年代初兴起,推动了本地华语流行音乐文化的发展,但却在1990年代初趋于没落。本次讲座从两部相隔接近二十年,但都以新谣为主题的电影入手,探讨1990年代以后,新谣如何为以华语作为主要用语的文化创意圈子,提供思考青春文化、本土意识和建国之路的思想素材。从1997年的《轨道》到2013年的《我的朋友,我的同学,我爱过的一切》,其中我们所能够观察到的,本地华语电影的发展,和新谣在1980年代的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一致性。两者都经历过以“自我界定本土”到“以商业包装本土”的演变,显示本地的文化产业与东亚地区流行文化商业文化网络之间的密不可分,却又时而呈现紧张对立的复杂关系。

【主讲人简介】:
王昌伟,新加坡国立大学文学学士、硕士,美国哈佛大学东亚语言与文明系博士,目前任教于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主要研究领域为宋明时期的思想史,出版的著作包括英文专著Men of Letters within the Passes: Guanzhong Literati in Chinese History, 907-1911,和中英文期刊文章多篇。近年来亦关注本地的历史和文化,所出版的著作包括《新加坡南洋孔教会百年史》(与许齐雄合著)。

活动页面链接: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1579666882336064/